
我曾以为,有些人与事配资网上配资炒股,一旦放手,便永坠时光深处,再无交集。
直到那道熟悉又陌生的身影,出现在万众瞩目的聚光灯下。
原来,错过的风景,从未真正消失。
它只是换了一种方式,在你世界里,轰然重生。
章节一:尘封的印记
李逸合上最新的项目报告,指尖在光滑的封面上轻轻敲击。宽大的办公桌映衬着他略显清瘦的身影,窗外是城市傍晚的流光溢彩,将他轮廓勾勒出一圈淡淡的光晕。这三年,他把自己埋首于工作,用无数个项目和会议填满了生活的每一寸缝隙,仿佛这样就能驱散那段婚姻结束后留下的空洞回响。
他很少允许自己回想过去。那像是一盒被封存得太好的旧物,一旦开启,扬起的灰尘会呛得人措手不及。苏晚,这个名字连同那段五年的婚姻,被小心翼翼地搁置在记忆的某个角落,覆上了时间的薄灰。他记得最后那次争吵,声音不高,却字句如刀,将曾经有过的温情切割得支离破碎。没有歇斯底里,只有精疲力尽后的沉默,以及在那沉默中达成的、关于分离的共识。
手机在桌面上震动,打断了他的思绪。是助理发来的行程确认邮件,附件里是即将参加的“全球科技创新峰会”的详细议程和重要参会者背景资料。这次峰会的级别很高,汇聚了来自世界各地的行业领袖和顶尖学者,公司非常重视,希望能在会上接触到潜在的合作伙伴。李逸点开附件,目光快速扫过长长的名单,确认了几个需要重点接触的对象,然后关掉了邮件。他揉了揉眉心,感到一丝倦意,但更多的是对这次会议的期待。这是一个舞台,也是一个机会,能让他暂时从日常管理中抽身,眺望更广阔的世界。
展开剩余94%他起身走到落地窗前,俯瞰着楼下川流不息的车河。城市的灯火如同碎裂的星辰,铺展到视野尽头。偶尔,他会想起刚离婚那会儿,空荡荡的公寓,无人对话的夜晚,以及那种挥之不去的、被剥离了一半生命的错觉。但他终究是走了过来,用事业上的进益一点点修复了内心的塌陷。如今的他,是业内小有名气的科技公司创始人,稳重、成熟,似乎一切都已步入正轨。只是有些印记,即便淡去,也终究留下了浅痕。
章节二:远行的序曲
出发前夜,李逸下意识地整理了一下衣柜深处的一个小盒子,里面放着几件与过去有关的零碎物品,包括一枚素圈的铂金戒指。他没有拿出来,只是指尖触碰了一下冰凉的盒面,便轻轻推回了原位。这动作近乎一种无意识的仪式,像是在告别,又像是在确认某些东西的确切存在。
飞机跨越洲际,降落在举办峰会的国际都市。异国的空气带着微咸的海风气息,与李逸熟悉的城市味道截然不同。峰会安排在临海的一家豪华会议中心,巨大的玻璃幕墙在阳光下闪耀,如同矗立的水晶城堡。办理入住,领取会议材料,一切都井然有序。李逸甚至有时间在欢迎酒会上与几位早到的同行寒暄了几句,交换着对行业趋势的看法。他举止得体,谈笑风生,很好地扮演着那个干练的企业家角色。
会议第一天,主会场人头攒动。李逸按照议程,参加了上午的开幕式和主题演讲。下午是几个并行论坛,他选择了一个关于人工智能伦理与未来的分会场。演讲者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老教授,观点犀利,引得台下不时发出会意的笑声或热烈的掌声。同声传译通过耳机清晰地将内容传递过来,李逸专注地听着,偶尔在笔记本上记录下要点。一切都按部就班,与他参加过的许多国际会议并无不同。
论坛中场休息时,他起身活动了一下有些僵硬的脖颈,信步走到会场外的休息区,端了一杯咖啡。巨大的电子屏滚动播放着会议信息和赞助商广告。他漫无目的地看着屏幕,心里盘算着稍后要去另一个论坛,听一场关于量子计算前沿的报告。周围是各种语言交织的嗡嗡声,人们三五成群,交流着, networking着。他置身其中,感觉自己是这庞大信息流中的一个节点,精准,高效,略微有些疏离。他完全不知道,接下来某个时刻,那平静无波的生活水面,即将被投入一颗足以掀起巨浪的石子。
章节三:意外的涟漪
下午的量子计算论坛即将开始。李逸提前几分钟入场,在中间靠过道的位置坐下,翻看着演讲者的简介资料。会场比上午那个要更大一些,陆陆续续坐满了人。他注意到前排预留了一些座位,大概是给重要嘉宾或者演讲者的。
论坛准时开始。主持人简短开场后,第一位演讲者,一位穿着深色西装、头发梳得一丝不苟的中年学者走上台。他调试了一下麦克风,开始用带着浓重口音的英语进行演讲。为了方便所有参会者,会场提供了同声传译服务。李逸戴上了耳机,将频道调至中文翻译。
一个清晰、冷静、语调精准的女声立刻流入他的耳膜。她的声音透过精良的设备传来,带着一种独特的质感,每一个专业术语都翻译得无懈可击,长难句被处理得流畅而易于理解,节奏把握得恰到好处,几乎与原演讲者的情绪起伏同步。李逸起初只是觉得这翻译水平很高,听得非常舒服,甚至在心里默默赞许了一下会议组织方请到了优秀的译员。
但听着听着,一种莫名的、细微的熟悉感,像一根极细的丝线,开始轻轻牵扯他的神经。这声音……似乎在哪里听过?一种遥远而模糊的即视感。他甩甩头,试图驱散这荒谬的念头。国际会议上的高级翻译,他怎么可能认识。他强迫自己将注意力集中到演讲内容本身上。
然而,那丝熟悉感非但没有消散,反而随着翻译的持续,变得越来越清晰,越来越具体。某些音节的处理方式,句尾微微上扬的语调,甚至在翻译间隙极其短暂的换气声……都与记忆深处某个被封存的声音逐渐重合。心脏猛地一跳,像是被什么东西攥紧了。他下意识地坐直了身体,目光越过前面的人头,试图看清翻译间里的情形。但翻译间位于会场侧后方,隔着单向玻璃,他什么也看不到。
演讲在继续,翻译的声音依旧稳定而专业。可李逸却再也无法集中精神听内容了。那个声音像一把钥匙,正在试图撬开他紧锁多年的记忆之门。他感到喉咙有些发干,握着笔记本边缘的指节微微泛白。不可能的,一定是错觉,只是声音相似而已。世界上声音相似的人太多了。他试图用理性说服自己,但内心深处的不安却如同投入湖面的石子,涟漪一圈圈扩大。
章节四:凝固的时空
第一位演讲者的时间到了,在礼貌的掌声中,他走下台。主持人上台串场,介绍下一位演讲者,是来自欧洲某研究所的一位女科学家,她的研究方向非常前沿。李逸几乎没听清主持人的介绍,他的全部心神都还系在耳机里那个声音上。翻译间里的译员似乎也进行了切换,因为耳机里短暂地安静了几秒。
然后,那个清晰的女声再次响起,开始翻译主持人的串场词和对下一位演讲者的介绍。就是这短暂的间隔和重新开始,让李逸心中那点残存的侥幸彻底粉碎。不会错了。这种独特的音色,这种冷静中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韧劲的语调,尤其是翻译到某些特定词汇时那微小的发音习惯……
是苏晚。
他的前妻,苏晚。
这个认知像一道闪电,猝然劈开他努力维持的平静表象,露出底下汹涌的暗流。他们离婚三年了。这三年里,他断断续续从共同朋友那里听到过一些关于她的零星消息,知道她似乎过得不错,在从事翻译相关的工作,但他从未深究,也从未想过会以这样的方式,在这样的场合,与她“重逢”。
他记得她以前英语就好,喜欢看原声电影,读英文原著,但从未听说她从事同声传译这样高压高要求的职业。在他的记忆里,她还是那个有些文艺气质,会在周末午后窝在沙发里看书,会因为一部电影情节而红眼眶的年轻女子。同声传译?站在国际会议的幕后,成为沟通世界的桥梁?这与他印象中的苏晚,形象重叠得如此困难。
主持人串场结束,那位女科学家开始演讲。耳机里,苏晚的翻译也同步进行,依旧精准,依旧流畅,听不出丝毫情绪的波动。仿佛她只是一台完美的翻译机器,与台下那个内心已掀起惊涛骇浪的李逸毫无关联。李逸怔怔地坐在那里,感觉周围的一切声音,包括原演讲者的声音,都仿佛退得很远,只有耳机里那个熟悉又陌生的声音,被无限放大,每一个音节都敲击在他的耳膜上,震得他心神不宁。
他该怎么办?像个追星的粉丝一样,等会议结束后去翻译间门口守候?还是假装什么都不知道,继续听完会议,然后悄然离开?无数个念头在他脑中翻滚碰撞。他从未感到如此无措,即使在公司面临最严峻的挑战时也没有。他下意识地松了松领带,感觉呼吸有些困难。这巨大的会议中心,此刻仿佛变成了一个无形的牢笼,而钥匙,就握在那个他曾经最亲密、如今却隔着一层玻璃和三年时光的女人手里。
章节五:抉择的十字路口
论坛在下午五点半准时结束。听众席上响起热烈的掌声,人们开始陆续起身,收拾东西,交谈着向外走去。李逸像被钉在了座位上,直到旁边的人提醒他借过,他才恍然惊醒,机械地站起身,让出通道。
他摘下耳机,那个萦绕了他一个多小时的声音终于消失了,但耳畔似乎还残留着它的余韵。会场内人声嘈杂,他却感觉一片寂静。他的目光不由自主地再次投向那个神秘的翻译间方向。此刻,那扇单向玻璃门依然紧闭,如同一个拒绝窥探的堡垒。
他随着人流缓缓向会场外移动,大脑却在飞速运转。他知道同声传译通常是轮班制的,一个译员不可能连续翻译一整天。苏晚很可能刚刚结束工作,很快就会从翻译间里出来。他应该等她吗?见面之后说什么?“好久不见,你翻译得真好?” 还是像老朋友一样寒暄,“这几年过得怎么样?” 这些都显得如此苍白和刻意。
他们离婚的原因,并非原则性的背叛或激烈的狗血剧情,更多是源于性格的摩擦、日渐加深的误解以及年轻气盛时谁也不肯先低头的倔强。是那些细碎的、日复一日的失望和疲惫,最终耗尽了彼此的热情。没有撕破脸,但伤痕遍布。如今三年过去,那些伤痕结痂了吗?贸然上前,会不会是又一次唐突的撕扯?
他走到休息区,找了一个相对安静的角落站定,从这个角度,可以清晰地看到从那个特定翻译间出来的人。他内心充满了矛盾。一部分的他强烈地渴望确认,渴望亲眼看到是不是她,渴望知道这三年她究竟变成了什么样子。另一部分的他却在警告,相见不如怀念,过去的就让它过去,何必打破这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平静假象。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不断有人从各个会场涌出,休息区变得越来越拥挤。李逸的心脏在胸腔里沉重地跳动着,每一次呼吸都带着不确定的期待和隐隐的抗拒。他就像一个等待宣判的囚徒,而法官,即将从那一扇门后走出。
就在这时,靠近他那侧的一个翻译间的门,轻轻动了一下,被人从里面推开。
李逸的呼吸骤然停滞。
周围所有的喧嚣仿佛瞬间被抽空。
他的世界,只剩下那扇缓缓打开的门。
章节六:咫尺天涯
先出来的是一位戴着黑框眼镜、身材微胖的年轻男子,他一边活动着肩膀,一边打着电话,语速很快地说着什么,似乎是关于刚才翻译的内容。李逸紧绷的神经稍微松弛了零点一秒,但目光仍死死锁定在那扇门后。
紧接着,一个纤细的身影出现在门口。
她穿着一身剪裁利落的深灰色西装套裙,及膝的裙摆下是线条优美的小腿,脚上是一双裸色的尖头中跟鞋,显得专业而干练。她的头发挽成了一个优雅的低髻,露出光洁的额头和修长的脖颈。脸上化着精致的淡妆,嘴唇涂着提气色的豆沙色口红。手里拿着一个专业的降噪耳机和一个皮质笔记本。
是苏晚。
毫无疑问,就是她。
但又不是李逸记忆里的那个苏晚了。记忆中的她,更喜欢柔软的棉质长裙和宽松的针织衫,头发通常是随意披散着,或者松松地扎个马尾,素面朝天,眼神里带着一种未经世事的清亮和偶尔的迷茫。而眼前这个女人,周身散发着一种冷静、自信、掌控一切的气场。她的站姿挺拔,眼神锐利而专注,正在与随后出来的另一位外籍译员低声快速交流着,用的是流利的法语。
李逸站在原地,脚下像生了根。他看着她与同事交谈时侧脸的线条,那线条依旧柔和,却多了几分坚毅的棱角。他看着她微微颔首时脖颈弯出的弧度,依旧优雅,却承载着一种他从未见过的力量感。这三年的时光,没有在她脸上留下多少痕迹,反而像一位技艺高超的雕刻家,将她打磨得更加光彩夺目,也更加……陌生。
她结束了与同事的交流,转过身,目光随意地扫过休息区熙熙攘攘的人群。她的视线掠过李逸所在的方向,几乎没有丝毫停留,就像掠过任何一个陌生的与会者。那一刻,李逸清楚地知道,她并没有看见他。或者更准确地说,她看见了,但并未“认出”,她的心思显然还沉浸在刚才高强度的工作状态中,或者已经在思考接下来的安排。
她就那样,与他隔着十几米的人群,平静地、毫无波澜地,向着与他相反的方向走去。每一步,都像是踩在李逸的心上。他张了张嘴,却发不出任何声音。那个在耳机里困扰了他一个多小时,又在他脑海中盘桓了三年之久的名字,此刻沉重地堵在喉咙里。
她就这样走了。没有狗血的四目相对,没有戏剧性的久别重逢。只有他,像个偶然窥见秘密的局外人,目睹着属于她的、精彩纷呈的世界,而他自己,则被彻底排除在那个世界之外。一种混合着巨大失落、深刻震惊和难以言喻的复杂情绪,像潮水般将他淹没。他原本以为的平静,在这一刻,显得如此不堪一击,碎成了齑粉。
章节七:沉沦与追寻
接下来的半天,李逸过得浑浑噩噩。他按照原计划参加了晚宴,与几位潜在合作伙伴进行了交谈,脸上维持着应有的社交笑容,应对也算得体。但只有他自己知道,他的灵魂仿佛抽离了身体,悬浮在半空,冷眼旁观着那个名叫“李逸”的躯壳在进行着程式化的表演。
他的脑海里,反复交替出现两个影像。一个是记忆中穿着棉布长裙、窝在沙发里对他微笑的苏晚;一个是今天看到的,那个站在无形聚光灯下(尽管他并未亲眼看到她工作的样子,但那个场景已在他想象中完成),冷静自持、光芒四射的翻译官苏晚。这两个影像撕裂又试图融合,让他感到一阵阵的眩晕和刺痛。
他第一次如此清晰地意识到,他们分开的这三年,苏晚并非停滞不前,也并非他潜意识里偶尔会想象的那样,或许带着些许落寞地生活着。相反,她走上了一条他完全陌生的道路,并且走得如此出色,如此遥远。远到他需要仰视,才能看到她现在的位置。那种曾经在婚姻中,因她似乎更依赖他而产生的微妙平衡感,在此刻被彻底打破、碾碎。一种难以言喻的失落和……自惭形秽,悄然啃噬着他的内心。
晚宴结束后,他回到酒店房间,却没有丝毫睡意。他打开会议的官方APP,查找会议的翻译人员名单。很快,他在合作译员列表里找到了“Su Wan”这个名字,旁边标注了她的语言组合和工作领域。他又鬼使神差地打开一个专业的领英类社交网站,尝试搜索她的名字。果然,一个经过认证的页面跳了出来。头像就是她近期 professional 的照片,简介里罗列着她参与过的一系列高规格国际会议和项目,以及一些客户的好评。
他看着那些密密麻麻的专业成就,心脏一阵阵发紧。这三年,他在自己的领域里奋力攀登,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自以为已经走出了很远。可现在他才发现,苏晚在她选择的道路上,走得比他更快,攀登得比他更高。这种认知,比单纯的“重逢”带来的冲击更为猛烈。它关乎自尊,关乎对过去选择的怀疑,也关乎对当下自身的重新审视。
这一夜,李逸失眠了。苏晚的身影,和她那透过耳机传来的、冷静清晰的声音,反复在他脑海中回放。他知道,有些事情,不一样了。他不能再像鸵鸟一样把头埋进沙子里,假装今天什么也没发生。他需要找到一个答案,不是为了挽回什么(他知道有些东西一旦破碎就无法重圆),而是为了解开自己心中那团乱麻,为了弄明白,这三年,他们之间,究竟横亘了怎样一条他未曾察觉的星河。
章节八:蓄意的“偶遇”
峰会第二天,李逸仔细研究了议程。他发现苏晚所在的那个翻译团队,负责主会场上午的一场关于“可持续发展与新能源技术”的重头论坛。这场论坛的演讲嘉宾阵容强大,预计会吸引大量参会者。
他提前了半小时到达主会场,选择了一个居中靠前,并且视线能良好观察到侧面翻译间入口的位置。他需要一个机会,一个不那么刻意,又能自然与她产生交集的机会。直接冲上去相认,显得他过于迫切和狼狈,他残存的自尊不允许他这样做。
论坛开始,嘉宾依次上台演讲。李逸戴上了耳机,刻意调到了苏晚可能负责的中文翻译频道。果然,那个熟悉的声音再次响起。这一次,他不再是意外的受害者,而是一个冷静的观察者。他更加仔细地聆听她的翻译,品味着她如何驾驭那些复杂的技术术语和宏观政策论述,如何精准地传递演讲者的观点和情绪。他不得不再次承认,她做得极其出色,专业素养无可挑剔。
机会在中场休息时降临。他看到苏晚和另一位译员从翻译间出来,走向会场专门为工作人员设置的休息室方向,似乎是去进行轮换或短暂休息。李逸深吸一口气,站起身,装作要去洗手间的样子,不着痕迹地跟了过去。
在通往休息室的走廊拐角,他计算好时间和距离,在她拿着水杯正准备往回走的时候,假装不经意地转身,与她迎面“巧遇”。
距离瞬间拉近。近到他可以看清她微微卷翘的睫毛,和她眼中一闪而过的、清晰的愕然。她脸上的职业性平静出现了一丝裂纹。
“苏晚?”李逸率先开口,努力让自己的声音听起来平稳,带着恰到好处的惊讶,“真的是你?我刚才听翻译的声音就觉得有点像,没想到……”
苏晚显然完全没有预料到会在这里,以这种方式见到他。她愣了一下,眼中的愕然迅速褪去,被一种疏离而客套的礼貌所取代。她微微颔首,嘴角勾起一个标准的、社交式的微笑:“李逸。好久不见。”
她的声音,脱离了耳机电流的传输,真真切切地响在耳边,带着一丝工作后的轻微沙哑,却依旧冷静。没有惊喜,没有激动,也没有明显的厌恶,就像面对一个很多年未见、仅仅是认识的普通熟人。
“好久不见。”李逸重复了一遍这个词,感觉舌尖有些发涩。他迅速打量了她一下,近距离看,她眼下的确有一丝不易察觉的疲惫,但精神很好,气场沉静。“我刚才……在下面听了一会儿,你的翻译非常精彩。”他选择了一个安全的话题。
“谢谢。”苏晚礼貌地道谢,抬手看了看腕表,一个细微的动作却清晰地传递出“时间有限”的信号,“你也来参加峰会?”
“嗯,公司有个项目来看看。”李逸感到一阵紧迫,他知道如果不能快速切入有效的交流,这次“偶遇”就会立刻结束。“你……什么时候做同声传译了?做得这么专业。”他还是问出了这个盘旋在心头最大的疑问。
苏晚抬眼看他,目光平静无波,仿佛在陈述一个与己无关的事实:“离婚后,去国外进修了一段时间。觉得这个职业挺适合我,就坚持下来了。”
她说得轻描淡写,“进修”、“坚持”,几个简单的词语背后,是李逸完全空白、可以想象却无法体会的三年艰辛与拼搏。他一时语塞,不知道该说什么好。
“我休息时间快到了,得回去准备下一场了。”苏晚再次看了一眼手表,语气不容置疑,“很高兴见到你。祝你参会愉快。”
说完,她对他再次露出那个程式化的微笑,点了点头,便侧身从他旁边走过,步伐稳定而迅速,没有丝毫留恋。
李逸站在原地,看着她离去的背影,那句“祝你参会愉快”像一根小小的刺,扎在他心里。疏远,客气,彻底划清了界限。他蓄意制造的这场“偶遇”,前后不到两分钟,却让他比昨晚更加清晰地感受到,他们之间,已经隔着一道无法逾越的鸿沟。
章节九:暗涌的危机
“偶遇”之后,李逸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焦躁。苏晚那种彻底的、建立在强大自信基础上的平静和疏离,比任何怨怼或指责都更让他感到无力。他仿佛一个用尽了力气却打在棉花上的拳手,所有的情绪和疑问都无处安放。
下午,他原本计划去听几个技术报告,此刻却完全失去了兴致。他鬼使神差地再次回到了主会场,那里正进行着一场关于“未来城市交通”的论坛,他知道苏晚的团队仍在负责这里的翻译。他找了个靠后的位置坐下,戴上了耳机。这一次,他听她的声音,不再仅仅是欣赏或震惊,而是带着一种试图解密的急切。他想从她的语调、她的停顿、她的用词中,捕捉到一丝一毫与过去相关的痕迹,或者,哪怕一丝因他出现而产生的波动。
然而,什么都没有。她的翻译依旧是无懈可击的专业,冷静,客观,仿佛几个小时前的那场短暂相遇从未发生。这种无动于衷,让李逸感到一阵阵的心慌。
就在这时,论坛进行到互动提问环节。一位来自某国的嘉宾正在用口音极重的英语提出一个颇为复杂的问题,涉及很多本土化的概念和缩略语。现场的不少听众,包括李逸,即使戴着耳机,也能从原声中听出理解的困难。
翻译间里出现了短暂的沉默。比正常的反应时间要长了一两秒。李逸的心一下子提了起来。他下意识地坐直身体,目光紧紧盯住翻译间的方向。是设备故障?还是……她遇到了困难?
紧接着,耳机里传来苏晚的声音。她的语速比之前稍慢,但依旧保持稳定,她清晰地将那个充满口音和复杂背景信息的问题,分解、重组,用准确的中文表达出来,甚至在关键处做了一个言简意赅的背景补充,帮助听众理解。整个过程,虽然能感觉到她处理这个难题时付出的努力,但最终呈现的结果依然堪称完美。
台下响起了一阵轻微的、带着赞许意味的掌声。李逸悬着的心落了下来,随之而来的是一种复杂的情绪——有为她感到的骄傲(尽管他知道自己已无资格),有对自己刚才下意识紧张的自嘲,更有一种深刻的认知:她早已成长到不需要他任何形式的担忧或怜悯的地步。她有自己的战场,并且能独自漂亮地赢得战斗。
这种认知,让他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失落和危机感。他意识到,如果不做点什么,如果就让这一切如此滑过,那么苏晚这个名字,将真正成为他生命中一个遥不可及的符号,一个与他再无瓜葛的、成功的“别人”。这个念头让他感到窒息。
他必须再和她谈一次。不是这种仓促的、客套的“偶遇”,而是一次真正的、深入的谈话。他需要知道,那三年她究竟经历了什么,他们之间到底为什么会走到那一步,以及……是否真的什么都无法改变了。尽管他知道希望渺茫,但一股强烈的不甘驱使着他。
他开始在会议APP上查找当晚会议组织方是否安排了什么社交活动。他发现,今晚在酒店顶楼的天空酒吧,有一场小范围的、非正式的行业交流酒会,需要特殊邀请函。他立刻动用关系,联系上了会务组的一位负责人,费了些口舌,终于拿到了一张入场凭证。
他知道,那可能是他最后的机会。
章节十:天空酒吧的交锋
夜晚,酒店顶楼的天空酒吧。这里远离了主会场的喧嚣,环境优雅静谧,巨大的落地窗外是璀璨的城市夜景,宛如铺开的银河。参加酒会的人不多,都是些行业内的资深人士和重要的合作伙伴,三三两两地端着酒杯,低声交谈。
李逸换了一身深色的休闲西装,提前到了这里。他选了一个靠近角落但又视野开阔的位置,点了一杯威士忌,慢慢地喝着,目光却始终留意着入口处。他的内心并不平静,酒精也未能缓解那份紧张。他在进行一次豪赌,赌苏晚可能会来这里,赌她或许愿意给他一点时间。
幸运,或者不幸,他赌对了一半。
晚上八点半左右,苏晚的身影出现在门口。她换下了白天那身严肃的职业套装,穿着一件丝质的黑色衬衫和一条剪裁出色的深色西裤,头发放了下来,柔顺地披在肩头,淡化了些许白天的锐利,增添了几分慵懒和女人味。她似乎是和翻译团队的几位同事一起来的,进门后便与同伴低声说了几句,然后独自一人走向吧台,点了一杯饮料。
李逸等待了片刻,看着她与两位上前搭话的学者礼貌地交谈了几句后,才深吸一口气,端着酒杯,走了过去。
“苏晚。”他在她身旁站定。
苏晚转过头,看到是他,眼中再次闪过一丝意外,但很快恢复了平静,甚至比白天那次更多了几分了然。她似乎并不惊讶他的再次出现。
“李总,这么巧。”她晃了晃手中的酒杯,里面是清澈的苏打水加柠檬,“你也对这个小型酒会感兴趣?”
“李总”这个称呼,让李逸的心沉了一下。他忽略了她语气中那细微的嘲讽,直接切入主题:“不巧,我是特意来找你的。”
苏晚挑了挑眉,没有说话,等待着他的下文。
“我们……能找个安静点的地方,聊聊吗?”李逸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恳求。
苏晚沉默了几秒,目光扫过窗外璀璨的夜景,又落回李逸脸上。她的眼神很复杂,有审视,有淡然,似乎还有一丝……疲惫。“聊什么呢,李逸?”她轻轻叹了口气,“我觉得,我们之间该说的,三年前就已经说完了。”
“没有!”李逸有些急切地打断她,声音不由得提高了一点,引得附近有人侧目。他压下音量,“至少对我来说没有。我今天看到你……我……”他一时语塞,不知该如何表达内心翻江倒海的情绪,“我只是想知道,你这几年……过得好吗?还有,我们当初……”
“我过得很好,如你所见。”苏晚平静地打断他,她的目光清晰而冷静,像手术刀一样剖开他试图营造的暧昧氛围,“至于当初,原因我们都清楚。性格不合,沟通不畅,彼此都觉得是束缚,分开是对双方都好的选择。我不觉得现在还有旧事重提的必要。”
她说得如此理智,如此条理分明,将那段婚姻的失败归结为可以冷静分析的案例,仿佛在陈述别人的故事。这种冷静,比任何激动的控诉都更让李逸感到无力。
“可是……那真的全都是我的错吗?”李逸听到自己声音里带着一丝狼狈,“难道你就没有一点……”
“我从来没有说过都是你的错。”苏晚再次打断他,她的语气依旧平稳,但眼神锐利了起来,“一段关系的失败,双方都有责任。我承认,那时的我,不够独立,过于依赖,也缺乏清晰的人生目标。这些,都是在分开之后,我才真正想明白,并且努力去改变的。”
她顿了顿,喝了一口苏打水,目光坦然地迎视着李逸:“李逸,过去的已经过去了。我感谢那段经历让我成长,但我并不怀念。我现在的生活,我很满意。”
她的话,像一盆冰水,从李逸头顶浇下。他所有的不甘,所有的疑问,在她这番冷静到近乎残酷的剖析面前,都显得如此可笑和不合时宜。他看着她,看着她眼中那份确凿无疑的、对现在生活的满足和笃定,终于清楚地认识到——他失去了她。不是在三年前签下离婚协议的那一刻,而是在她独自成长、蜕变成今天这个更好的苏晚的整个过程里。他早已被排除在她的世界之外。
一种巨大的、迟来的悔恨和失落,如同夜色一般,将他彻底吞没。
章节十一:翻译间的回响
酒会后的第二天,也是峰会的最后一天。李逸像个游魂一样,参加完了上午的闭幕式。他坐在台下,目光穿过人群,落在那个他已知晓位置的翻译间上。苏晚就在里面,进行着她最后一场会议的工作。
耳机里,她的声音依旧稳定、清晰,为这场国际盛会画上圆满的句号。李逸闭上眼睛,静静地听着。这一次,他不再试图去分辨什么,不再抱有任何不切实际的幻想。他只是单纯地听着这个声音,这个曾经属于他生命一部分,如今却已远在天涯的声音。
他想起刚离婚那会儿,他一度以为是因为自己不够成功,不够强大,才导致了婚姻的破裂。于是他拼命工作,用事业上的成就来填补内心的空洞,并隐隐期待着,有朝一日功成名就,或许……或许还能证明些什么。
直到此刻,他才幡然醒悟。他错了,错得离谱。苏晚离开他,并非因为他不够“好”,不够“成功”。恰恰相反,或许正是因为他彼时狭隘的认知和那份不自觉的、建立在对方依赖上的优越感,让她感到了窒息和失落。她离开,是为了寻找她自己,是为了成为像今天这样,不需要依附任何人、能够独自闪耀的苏晚。
而他这三年的所谓“奋斗”,在某种意义上,或许只是为了证明“失去她是一个错误”的赌气行为,其内核依然是围绕着她。而她自己,早已大步向前,走到了他视野未曾触及的远方。
闭幕式在热烈的掌声中结束。人们开始起身,互相道别,约定着下一次的相聚。李逸摘下耳机,那熟悉的声音终于彻底消失,这一次,他知道,很可能是永远的消失了。
他没有再试图去寻找苏晚的身影。他静静地坐在座位上,直到人群散去大半,才缓缓起身,随着人流向外走去。会议中心外,阳光灿烂,一如他来时那样。但他知道,有些东西,已经永远地改变了。
国际会议落幕了,如同他和苏晚早已落幕的过往。
他终于明白,有些风景,错过便是永恒。
她的世界已然辽阔,而他的顿悟,来得太迟。
城市的喧嚣依旧配资网上配资炒股,只是他的心,空了一块,又被新的认知填满。
发布于:河南省汇融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